劉詩朗
劉詩朗 | |
畢業院校:北京語言大學 | |
就讀專業:英語 | |
就讀年份:2016年-2020年 |
累積豐碩經驗 回饋國家與香港
放棄一些東西,可能會獲得更多。放棄本地大學學位不容易,劉詩朗當初便是作出了這個勇敢的決定,決心到北京求學。畢業後她亦保持目標明確,「我認為香港人有機會到內地後,應該回到香港,為香港發展帶來一些新的意念。我希望能利用自己的優勢,從事一份涉及兩地的職業。」
放棄香港學士學位 決意到北京深造
面對文憑試,詩朗與一眾考生一樣,對未知的未來感到不安。當考慮畢業後的出路時,她回想起曾於內地交流的愉快經歷,在好友的鼓勵下,決定報名參與內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學生計劃,作為升學的備選方案。
詩朗在求學路上一直以修讀英語專業為目標,文憑試放榜成績不俗,並獲得本地大學資助學士學位英文系的取錄。然而,詩朗最後還是毅然放棄本地學位,決意北上求學。
備案最終成為首選,旁人難免會有所疑問,但其實這是她慎重考慮後的結果。第一,香港沒有專門的語言大學。她評估後發現內地的英語專業在寫作、文學方面的研究尤為(專)「精」,較符合自身的學習需求;第二,內地的語言環境和學習氛圍良好。別稱為「小聯合國」的北京語言大學(北語)的外國學生比例非常高,且同學學習態度皆十分積極;第三,生活成本低。內地的學費及生活費較香港低,成績優異又熱衷於課外活動的詩朗亦成功申請不少獎學金,大大減輕了經濟負擔。
訂立三大求學目標 學習生活兩不誤
詩朗中學時就到過到北京交流,而且北京和上海有較多著名的外語學校,故在填報學校時特意選擇這兩個地區的學校。「既然我想離開香港念書,就不會考慮這麼近的學校,好像沒有離開家的感覺。」詩朗語氣雖然堅定,但畢竟初次獨立生活,既興奮又緊張,所以離港前她早已做足準備,仔細瀏覽學校官網的課程、學生會及活動資訊,早一步做好學習、課外活動的規劃。她更訂立了自己的「大學三件事」:處理好日常生活、學業成績達標,以及積極參與課外活動。
剛到北京,她度過一段適應期,亦因為文化、氣候、飲食、溝通等的差異,產生強烈的思鄉情感。不過經過一段長時間,她已練成了一種特技,「在北方像北方人般生活,在南方像南方人般生活。」
認真自我實現 經歷越多 積累越多
「當時不知道自己留在內地的時間會有多久,因此我沒有選擇出國交流,把所有時間都投放在內地。」語言專業十分重視溝通互動,所以詩朗在大學四年間參與了多樣的實習和學生活動。她曾擔任學校留學生聯絡中心的部長及港澳台辦的學生助理,協辦世界文化節,亦曾參與國慶70周年的群眾遊行,更成為了高校代表團中的香港代表,到雲南宣講。「這些都是只有在北京(念書)才能有的體驗」,她累積了各式各樣的活動經驗後,溝通技巧亦大大提昇。
雖然學校沒有強制要求學生參與實習,但為了累積更多經驗,詩朗積極把握不同的實習機會。修讀英語專業令她獲得許多語言相關的實習機會。她大一時就曾在國家教育部擔任實習生,又曾到阿里巴巴及當地科技智能公司,協助建立語料庫。她也曾在共青團中央委員會的國際交流部協助外文翻譯工作。「我們(香港學生)的優勢不止是語言,更大可能是因為香港多元文化背景,使我們有更好的國際視野,在溝通或處理非本地事務的時候,我會更懂得拿捏尺度去幫助別人。」實習機遇林林總總,但也必須靠自己努力爭取,善用自己的優勢,提升競爭力。
積極發揮所長 化「憂」為「優」
詩朗一直希望回港工作,直言正是因為擔憂畢業後銜接的問題,所以非常積極建立一個豐富的個人履歷,希望可以減輕香港企業對內地學生的憂慮。 「我知道資歷上是受香港政府認可的,但在文化銜接上會稍有不足。」她補充道,內地絕大部分學校要求十分嚴謹,畢業生評價正面,內地公司相對上會較易接納他們的畢業生;但感覺香港企業還是會偏向選擇來自名氣較大、排名較高大學的畢業生。
內地專業工作對學歷要求較高,考慮到未來能有更多的選擇,本已有升學意願的詩朗選擇到北京大學攻讀研究生。回港後,她利用自己的語言及內地實習的優勢,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,負責內地與香港兩地的事務。她現時任職於本港大型非牟利公司的內地事務部,為公司擴展內地業務,冀盼日後能經常往返內地,得到更多的發展機會。昔日的擔憂,已成了她今日最大的優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