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兆南
跟大多數人一樣,我沒有經過甚麼大風大浪地長大,而自己做過最重要的決定,相信就是十多年前毅然到內地升學。早在初中時,我已察覺自己對閱讀及寫作有濃厚的興趣,甫升讀高中便希望入讀中文系,日後能從事文字工作。考慮到內地高校的人文底蘊優厚、學習氛圍良好、漢語教學水平高等因素,再平衡了個人興趣與職業發展下,最終我選擇了入讀暨南大學的新聞學專業。
相信不少在內地求學的香港學生,都會關注日後的工作發展。坦白說,我個人的事業發展可算是比較暢順,在還未正式畢業,我便獲一間非牟利機構聘請,負責出版工作。在這間機構任職十多年間,由前線編輯,至編輯主任主理編務出版工作,再晉升為部門主管統籌出版、傳訊及資訊科技事務,到近日為配合機構及個人發展,調任至新成立的傳訊及資源拓展部,不同的崗位當中各有挑戰,但也讓我得以進步及發揮。
綜合我個人事業發展及人事管理的經驗,希望跟各位在內地升學的香港學生作幾點分享:
一、要有自信,才能面對自己的不足
不少內地高校畢業的香港同學,都擔心自己回港後的競爭力會否較弱。記得當時我參加現職機構的求職面試時,負責人關顧地問了句:「你認為在內地畢業,回港求職時會否較困難?」我的回答也很直接:「我認為世上只有不好的學生,沒有不好的學校。況且我讀的專業是中國語文相關,相信香港或其他地方的畢業生也不一定比我好。」
我相信職場發展講求的是個人能力,而非單是學校名氣。所以同學到任何地方發展,都先要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,不卑不亢,要有足夠自信去表現自己的長處,亦要有足夠的自信去面對自己的不足,並加以改善。
二、世上無不勞而獲,亦無一勞永逸
自小便明白世上無一勞而獲,但當初我選讀語文傳意類科目,其中有一個想法卻是一勞永逸,不用像其他技術科類般要不時更新知識,到後來在職時才覺自己的目光狹隘。現在社會對人力的需求已不在是在知識為本,而是能力為本,而知識技術是會不斷發展,追不上便會被淘汰。
就以我從事傳播行業為例,在學期間還是紙本出版為主、菲林相機、線性影片編輯。畢業不出數年,已是電子軟件主導、電子出版、數碼相機、數碼影片編製。就連文字內容,亦要配合載體與受眾閱讀模式的不同,而要不同的構思與寫作方法。
三、強項要更強,弱項不要太弱
每個人都不可能是完美,總有強弱之處。我們要做的,是認清自己的強項,加以發揮;認清弱項,加以改善。
相較於香港的高等教育,內地的課程內容較重理論基礎,所以同學回港發展時,初期要有些技術知識層面上的適應過渡期,但當工作越久,就會漸漸明白到當時在學校所學的理論基礎,對進一步發展很有幫助。此外,因教學語言環境的原因,普遍內地畢業生的英語運用能力較香港畢業生弱,但回到香港職場,英語仍是主要的溝通方式,故此同學應要加強自己的英語能力。
四、為自己找到工作的意義
世上有很多不同的選擇和出路,但別人認為好的,不一定適合自己,而且即使走在理想的路上,仍會面對各種橫逆與挑戰。故此,為自己找到工作的意義便顯得很重要,讓我們能忠於自己的選擇,毋忘初心。
就個人而言,我希望自己的工作能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,所以選擇了到非牟利慈善機構任職,由當初以文字事工去協助青年學生作出升學規劃,到現時專注傳訊及資源事務以擴展機構的服務承載力。
五、挑剔 makes perfect!世事永不完美
在個人及職場發展上,我們有自己的價值判斷與質素標準很重要,也是對於自己專業形象的建立與尊重。我們不能只是成為一對手,更要成為一個腦,這樣才是無可取代。我們要有自己的標準,而不只是迎合別人的要求。小事上的妥當,是別人對你建立信任的基礎。
「世事永不完美」一句有兩個延伸意義。第一個意義是世事永不完美,所以我們永遠可以做得更好,能讓我們不會固步自封。第二個意義是,當達至一定的能力與高度時,便要明白我們不可能完美,所以要學會面對失敗,不輕言氣餒。
記得捷克小說家米蘭昆德拉曾說過一番話,大意是我們所作的每一個選擇都是最好的選擇,因為我們無從驗證那些其他可能性的成敗優劣。所以我們走過的每一步都有其意義及特殊性,也相信同學會走出最適合自己的路。